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造林造成猛禽大量減少?

以下合理引用 NOWnews 2009/11/23 新聞:

嘉義東石的鰲谷溼地向來以物種生態豐富聞名,特別是當地擁有多樣化的水鳥與猛禽,政府在這裡與民間企業合作造林,期望能更豐富物種卻達到反效果!因為造林的樹長高後,反而擋住老鷹之類的猛禽視線,難以飛撲覓食,造成猛禽數量愈來愈少。

[......]野鳥協會成員指出,以前這裡是農耕地,有很多老鼠棲息,但政府大量造林後,造成猛禽沒辦法有很好的角度可以去抓老鼠。

照片中白色猛禽昂首站立在樹稍,八面威風,另一張則是黑色禽鳥翱翔半空,大展飛行英姿,專家卻擔心以後很難再看到這樣的畫面,因為根據紀錄,每年鰲谷溼地理應可以看到10幾隻猛禽,但今年卻只有4隻,顯示數量減少的非常快。

造林種樹,雖然讓鳥類多棲息地,覓食卻變得困難,猛禽變少,專家懷疑是造林政策惹的禍,種樹綠化原本是好事,這下卻弄巧成拙。相關單位下次執行政策,或許應該更加小心謹慎。(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吳瑞興)

其實東森這篇有一點 lag. 本月八號其他各大媒體就報過了。

不過我覺得有趣的是,說這個地方以前是農耕地,那更以前呢?當初農耕地是不是砍除森林產生的呢?如果是,那麼這裡的猛禽群聚本來就是人類活動干擾下產生的結果。現在造林只是恢復舊觀,猛禽離開也只是正常而已。當然,需要考慮的是,這些猛禽原本是從何處遷移而來?在將目前的農地/草園恢復成森林的同時,這些猛禽原本的棲地是否還存在?是否有同時進行復原?

再一次地,這個現象顯示了國土規劃,生態保育/復育絕對需要通盤的考量。生物,生態乃至於營養,能量的流動不會乖乖被人為的區域劃分所區隔。並不是說圈一塊畫為保護區就能了事的。

---

稍稍離題一下,之前聽系上演講講到鳥類的演化其實可以很快速地反映出人類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過去美國中西部一些農業大州,近年來因為都會化造成農田被廢棄,轉化為郊區住宅。而農地的森林覆蓋率幾近百分之零,住宅區反而因為樹,公園,保護區多而可能有百分之四五十的森林覆蓋率(老美還是滿喜歡跟樹住一起的)。這樣的改變居然可以在短短二三十年裡面造成當地鳥類族群的翼展明顯縮小,以適應在樹林間穿梭所需。

人類行為對演化方向的影響力確實令人驚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