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近期雜感

農地徵收,死刑存類,生技園區,性交易除罪/合法到最近的蘇花改議題的討論,一方面讓我欣慰於台灣民眾對政治的參與終於超越統獨/國族認同這類政客炒作的萬靈丹,開始有了真正共民意識的萌芽,但是也讓我看到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太多人選定立場再找理由藉口支持自己的選擇。

在近期的幾個重大爭議話題裡面,最明顯可見的是地方利益與憂國憂民思想的衝突。

一方面,少數人也是人,尋求幸福生活(沒錯,幸福不 "只" 是物質上的豐裕方便,但是也不能否定物質上的富裕方便是幸福的一大環)的權益不應該跟多數人有差別。又不是和諧組國還要把人民分成城市農村兩個階級。

另一方面,為了個人權益追逐開發而不顧公眾利益甚至是環境永續等等 "大"(對某些人來講,也就是疏離的,打高空的)價值也是不對的。

所以,這裡面的對錯要怎麼分呢?

事實就是這兩個價值都有道理,而各種公共議題最後的處理方式都是也應該是在這兩個價值的衝突擺盪協調中找出平衡點。因此我沒有辦法理解的,公眾議題又不是料理東西軍--就算是好了,來賓也都很掙扎啊--為何參與討論者似乎都可以那麼輕易地先選好自己要站在光譜的哪個極端,然後再找理由支持自己的立場。

希望有一天,又遇到這樣價值分歧的公眾議題的時候,更多人的反應是:"呃,讓我想一想"。
我自認為中間民眾,不是說我總是對各種公眾議題不能做出選擇,或一定支持中道路線,而是我可以被說服,而非先憑感覺選好立場再找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選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