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同學馬先生在 The Sky of Gene: 史懷哲是哪國人? 提到另一個不是很相干的話題:李家同先生批評在國宴場合演奏 Danny Boy 不適當以及之後所引起的論戰。
看了朱老大整理的資料,我倒感覺這次李先生雖然絕對是對事實的認知有諸多錯誤,且把三分道理說成了十分話,但他認為國宴場合不適合演奏 Danny Boy 也未必完全沒有道理。
歌詞不論,畢竟這首曲子對愛爾蘭人民而言極具國家民族的象徵意義,在國宴上演奏這樣的樂曲,如果是曲目安排上本來就刻意演奏在場各國嘉賓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或者這是特意宴請愛爾蘭友人的場合,自然不可說不當,甚至可說是馬屁拍得巧妙舒服極了。但是相對的,如果在場沒有愛爾蘭友人,你演奏一首幾近愛爾蘭愛國歌曲的樂曲是什麼意思呢?或甚至在場明明就有各國嘉賓,你卻只演奏這首代表愛爾蘭的 Danny Boy, 又是什麼意思?是灣娘跟愛爾蘭公子在放閃嗎?若真是如此,輕則算是怪異彆扭,重則可能大大地在國際上失禮,甚至影響我國外交邦誼了。
當然演奏這首 Danny Boy 到底適不適當,必須看是在什麼場合?什麼國宴(聽說國內各大媒體在報導李先生言論的時候還特意把國宴兩字和諧掉了?有沒有八卦?請爆!)上演奏而決定,對此我沒有看到詳細的描述,暫無法下定論。
不過這件事又讓我聯想到另一個真的就是選曲不當的例子了:今年高雄世運的開幕音樂會中,重要曲目之一居然是柴可夫斯基名作 "一八一二序曲"。的確,這首曲子雄壯華麗有氣勢,又有勝利的寓意,好像很適合為了國際賽事而演奏。但是實際上這首曲子是為了紀念俄國擊退法國(拿破崙)入侵而作,曲子中甚至還大吃法國國歌馬賽曲的豆腐。當然,到了今日 1821 序曲的演奏經常並不考慮這層歷史意義,例如美國國慶日當天許多地方舉行的音樂會都喜歡演奏這首氣勢磅礡的曲子。然而,在一個俄國與法國都有參加的國際賽事場合,演奏一首關於俄國把法國打得落荒而逃的曲子,實在不禁令人好奇我們跟法國有什麼深仇大恨,乃至於要這樣在國際場合如此羞辱對方?
4 則留言:
就像你說的演奏1812已經不考慮歷史,更證明李先生的多慮
「但是相對的,如果在場沒有愛爾蘭友人,你演奏一首幾近愛爾蘭愛國歌曲的樂曲是什麼意思呢?」~~~~你的高見很好,但李先生是認為DANNY BOY是死人歌,所以才不適合,而不是有沒有愛爾蘭人在場的問題。況且李先生壓根還認為這是首蘇格蘭的民謠,真是貽笑大方。
另一種意見》傷別離 未必只適合喪禮
2009/03/14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一位國立大學外文系教授指出,「Danny Boy」是愛爾蘭民謠,歌詞講的是傷別離,但強調分離不見得就是死亡。這首歌對愛爾蘭人來說就像國歌,具重大意義,若說成是喪禮的歌,有點太狹隘了。
這位不願具名的教授說,Danny Boy先有曲才有詞,而且歌詞的版本很多,意義大同小異,都是描述分離時的悲傷,用字也略有不同。
他說,常唱的版本裡的確有提到死亡,但歌詞中「If I am dead.」,是假設語氣,意是指遠行回來可能會現親人已不在人世,不代表這首歌只適合喪禮。
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黃玟君說,徵詢過外籍教授與美國友人後發現,「Danny Boy」從來就不是只能在喪禮上放的歌,愛爾蘭人非常喜歡這首歌,很多場合都會聽到,拿來在正式場合上播放似乎也沒有那麼不恰當。
她解釋,愛爾蘭人經歷饑荒、戰爭,不得不離開故鄉,就用這首歌表達離別感傷。現常在年輕人要從軍的場合播放,表達捨不得親人赴戰場的心情,有一些戰爭的電影也會用這首歌當配樂。
Danny boy《丹尼少年》,爱尔兰民谣,原是一个世纪前,一位爱尔兰父亲写给即将从军的儿子,告诉他说,当你下次回来的时候,我大概已经躺在坟里,就像整个夏天的过去,花朵的凋零,就像你现在要走,也不能挽留。后来,作者又加上第四段,才使得这首歌由父子间的诀别,变成了好似情人的分手。 照爱尔兰民歌的原始意味,这首歌是写父子之情,Danny Boy最后寻找到的,是父子之爱。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