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Danny Boy 到底適不適合在國宴場合演奏

大學同學馬先生在 The Sky of Gene: 史懷哲是哪國人? 提到另一個不是很相干的話題:李家同先生批評在國宴場合演奏 Danny Boy 不適當以及之後所引起的論戰。

看了朱老大整理的資料,我倒感覺這次李先生雖然絕對是對事實的認知有諸多錯誤,且把三分道理說成了十分話,但他認為國宴場合不適合演奏 Danny Boy 也未必完全沒有道理。

歌詞不論,畢竟這首曲子對愛爾蘭人民而言極具國家民族的象徵意義,在國宴上演奏這樣的樂曲,如果是曲目安排上本來就刻意演奏在場各國嘉賓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或者這是特意宴請愛爾蘭友人的場合,自然不可說不當,甚至可說是馬屁拍得巧妙舒服極了。但是相對的,如果在場沒有愛爾蘭友人,你演奏一首幾近愛爾蘭愛國歌曲的樂曲是什麼意思呢?或甚至在場明明就有各國嘉賓,你卻只演奏這首代表愛爾蘭的 Danny Boy, 又是什麼意思?是灣娘愛爾蘭公子在放閃嗎?若真是如此,輕則算是怪異彆扭,重則可能大大地在國際上失禮,甚至影響我國外交邦誼了。

當然演奏這首 Danny Boy 到底適不適當,必須看是在什麼場合?什麼國宴(聽說國內各大媒體在報導李先生言論的時候還特意把國宴兩字和諧掉了?有沒有八卦?請爆!)上演奏而決定,對此我沒有看到詳細的描述,暫無法下定論。

不過這件事又讓我聯想到另一個真的就是選曲不當的例子了:今年高雄世運的開幕音樂會中,重要曲目之一居然是柴可夫斯基名作 "一八一二序曲"。的確,這首曲子雄壯華麗有氣勢,又有勝利的寓意,好像很適合為了國際賽事而演奏。但是實際上這首曲子是為了紀念俄國擊退法國(拿破崙)入侵而作,曲子中甚至還大吃法國國歌馬賽曲的豆腐。當然,到了今日 1821 序曲的演奏經常並不考慮這層歷史意義,例如美國國慶日當天許多地方舉行的音樂會都喜歡演奏這首氣勢磅礡的曲子。然而,在一個俄國與法國都有參加的國際賽事場合,演奏一首關於俄國把法國打得落荒而逃的曲子,實在不禁令人好奇我們跟法國有什麼深仇大恨,乃至於要這樣在國際場合如此羞辱對方?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造林造成猛禽大量減少?

以下合理引用 NOWnews 2009/11/23 新聞:

嘉義東石的鰲谷溼地向來以物種生態豐富聞名,特別是當地擁有多樣化的水鳥與猛禽,政府在這裡與民間企業合作造林,期望能更豐富物種卻達到反效果!因為造林的樹長高後,反而擋住老鷹之類的猛禽視線,難以飛撲覓食,造成猛禽數量愈來愈少。

[......]野鳥協會成員指出,以前這裡是農耕地,有很多老鼠棲息,但政府大量造林後,造成猛禽沒辦法有很好的角度可以去抓老鼠。

照片中白色猛禽昂首站立在樹稍,八面威風,另一張則是黑色禽鳥翱翔半空,大展飛行英姿,專家卻擔心以後很難再看到這樣的畫面,因為根據紀錄,每年鰲谷溼地理應可以看到10幾隻猛禽,但今年卻只有4隻,顯示數量減少的非常快。

造林種樹,雖然讓鳥類多棲息地,覓食卻變得困難,猛禽變少,專家懷疑是造林政策惹的禍,種樹綠化原本是好事,這下卻弄巧成拙。相關單位下次執行政策,或許應該更加小心謹慎。(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吳瑞興)

其實東森這篇有一點 lag. 本月八號其他各大媒體就報過了。

不過我覺得有趣的是,說這個地方以前是農耕地,那更以前呢?當初農耕地是不是砍除森林產生的呢?如果是,那麼這裡的猛禽群聚本來就是人類活動干擾下產生的結果。現在造林只是恢復舊觀,猛禽離開也只是正常而已。當然,需要考慮的是,這些猛禽原本是從何處遷移而來?在將目前的農地/草園恢復成森林的同時,這些猛禽原本的棲地是否還存在?是否有同時進行復原?

再一次地,這個現象顯示了國土規劃,生態保育/復育絕對需要通盤的考量。生物,生態乃至於營養,能量的流動不會乖乖被人為的區域劃分所區隔。並不是說圈一塊畫為保護區就能了事的。

---

稍稍離題一下,之前聽系上演講講到鳥類的演化其實可以很快速地反映出人類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過去美國中西部一些農業大州,近年來因為都會化造成農田被廢棄,轉化為郊區住宅。而農地的森林覆蓋率幾近百分之零,住宅區反而因為樹,公園,保護區多而可能有百分之四五十的森林覆蓋率(老美還是滿喜歡跟樹住一起的)。這樣的改變居然可以在短短二三十年裡面造成當地鳥類族群的翼展明顯縮小,以適應在樹林間穿梭所需。

人類行為對演化方向的影響力確實令人驚訝。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答農村武裝青年

是誰將農業生產價值推向邊緣?生產出不具價值的農產品但是要求政府用納稅人的血汗錢保證收購的農民?
是誰狠狠的踩過農人集體彎陀的背?Obey the gravity, it is the law.
是誰強佔祖先留下的土地換得利益?祖先的不肖後代?
是誰摧殘了生命共存的美麗山河?高山與山坡地農業?Check. 超抽地下水? Check. 農藥?化肥?未妥善處理的"有機"肥?Check, check, chek!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閱讀他人之生命

以下合理引用自聯合報

生命怎麼教? 學者:看名人傳記
2009/11/08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所長黃雅文昨天指出,生命教育的效果必須更長期才能顯現,她建議,先從閱讀名人傳記著手,利用奮鬥故事融入生命教育,還提出「六項思考帽閱讀法」,讓學生分享閱讀心得。

[......] 她建議,閱讀是目前最適合融入的科目,尤其是名人傳記,有奮鬥的故事足以作為生命教育的最佳教材;不過,她不並建議閱讀心得變成作業,而是透過表演、歌唱或分享來讓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

黃雅文更提出「六項思考帽閱讀法」,分別以白色代表事實、紅色感受、黑色批判、黃色欣賞、綠色思考及藍色統整,在閱讀過傳記文學後,分別請學生針對這六大面向分享。

為了讓分享的過程更有趣,黃雅文還建議,小學生可以上台戴上不同顏色的帽子,來分享閱讀心得。

黃雅文也強調,目前每個學校都會教生命教育課程,但教學現場太著重感性,強調動人的故事,且多止於課堂,如果老師能透過「六項思考帽閱讀法」,針對故事內容再加強,相信學生對生命教育會有更深刻了解。

我承認我剛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是打算為文來酸一下的。不過看了內容反而滿贊同的。讀傳記的時候如果能超越八股的 "好感動" "要效法他的精神",而是能像貓昌所曾經提出的,不要只是窺視或凝視,而要從不同的角度環視乃至於透視,立體地理解一段生命的歷程,那麼名人傳記也確實足以作為所謂生命教育的好材料。

不過,我還是覺得為必要挑奮鬥的故事。人各有志,亦各有不同際遇。奮鬥的故事固然令人有所啟發,天縱英才,一帆風順,甚至是特立獨行,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名人故事難道不也是真實生命所可能具有的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