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對於 <別成為科學家> 一文的一些想法

因為我不喜歡不同意那篇文章的論點,這裡就不轉貼或貼連結給他衝人氣了。真的有興趣的人自己孤狗吧。

首先,請大家注意 這篇文章是十幾年前寫的。現在的環境跟十幾年前並不一樣 可惜多半是變得更加嚴酷啦... 囧

其次,這篇文章是否隱含 xenophobia 思想?我個人是覺得不至於動用到這麼嚴厲的指控,但是這位教授指出了美國有大量歪果扔佔據研究生的位置與補助這樣的 "現像",對這個現像的利弊成因的理解卻有明顯的盲點。且這ㄧ個盲點又可以延伸到整篇文章最大的盲點:

第三,這篇文章描述的 "現像":純科學的博士產出嚴重供需失衡,當然是無可反駁的。但是這到底是為甚麼呢?文中卻沒說明白。真正的答案,PhD 與 AfterPhD 版的酸民們應該都很清楚:好的博士職涯稀少,但博士 "生" 與博後其實是需求大於供給的。這篇文章只說養成博士生要花多少錢補助,營造出一種 "培養博士生是要投入了成本卻產出沒有市場價值的產品" 的氣氛。但事實是,所謂 "培養" 博士生的這個過程裡面,博士生已經為佔據學術殿堂的學閥(當然包括作者本人)產出了巨大的價值。沒路頭的博士畢業生並非是這個產業的產品而是使用完畢的廢料(當然,還可以回收再利用炮製成比博士生更便宜的博後啦...)。所以與其說問題是產出了太多博士,更深層的本因其實是很反直觀的:這不是供給問題而是整個學術血汗工業對(便宜的)研究能量的需求太大,使用了大量的人力,因此才排放了太多稱作博士的工業廢棄物。這種狀況下說博士太多所以要少培養博士,就好像說 "屎拉太多所以要少吃飯" 一樣,邏輯好像對了,實則是毫無用處的空話。

這裡要澄清一點,前面我把博士比喻成廢棄物,甚至很難聽地比喻成屎,這是指博士們在學術工業中的地位。但在能力方面我還是願意相信美/台培養出的純科學領域博士多是有學術能力的人才。那現在就很好玩了:學術界對研究能量是有需求的,也存在一批很有能力的博士人才。那為什麼博士還找不到 career? 答案當然就是:學術圈的人力需求多,但多是 job 而非 career.

"少收博士生" 這種事情在現行體制下是作不到的。學閥要產出,豈可沒有一干博士生農奴?更不用說仔細想想該文作者之居心十分奧妙。先不管我是否同意其立論,該文作者如果有真心誠意要減少博士產出,主力應是勸告同僚不要收/少收博士生。但他實際上寫的卻是勸告學生不要當科學家(念博班)。這是為何?答案也很明顯:試問寫完這篇文章,真的就沒人念博班,他就招不到學生了嗎?不可能嘛!最多是申請人從後宮佳麗五千變成三千。其實這樣說已經夠誇大了,ㄧ篇文章有這種力量是很扯的。因此,這篇文章寫歸寫,還是多得是人選,可以慢慢挑便宜好操又聽話的啊,毫無壓力。

要改整個學術體制都要改:最重要的就是將非 PI/faculty 的研究職缺變成穩定的科學生涯。簡單說就是助理正職化。這樣做在供需雙方面都有好處:ㄧ方面讓 "當教授以外的科學生涯" 成為可行的選擇,如果你的能力不錯,就算頭銜是 scientist, researcher, specialist 也可以有不錯的收入跟成就感。ㄧ方面穩定的基層科學勞動力也可以減少學術圈大量收博士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的現像 ...... 但是要這樣做的先決條件只有一個:就是要有錢。所以我實無法苟同該文暗示的 "政府少花錢(在補助博士生上)才能改善博士生太多的問題" 這種 teabagger 思想(話說這篇十年前的文章剛好證明茶包才不是甚麼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運動),反而覺得增加經費於改善科學界的職涯結構才是更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