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剪報][評論] 立報:提高糧食自給 台灣沒時間了(或 消滅寄生蟲農業 台灣沒時間了?)

立報:提高糧食自給 台灣沒時間了

這篇文章問題太多。以下以
原文
評論

之格式表現

2010/03/01 00:07

記者/作者:胡慕情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吃台灣米、飲台灣水」將不再理所當然。農村願景會議提出警告,台灣再不重視糧食安全、鼓勵小農發展,將來全球爆發糧食危機時,台灣將首當其衝。

2007、2008年油價飆漲,民生物資價格大幅上揚。原因在於台灣糧食自給率嚴重不足。以百分百依賴進口的小麥為例,一袋麵粉曾狂漲1百元,維持物價平穩,提高糧食自給率是台灣的當務之急。
分析一下這裡的邏輯:

台灣糧食自給率低 --> 糧食供應不能自主 --> 糧食價格波動大 --> 不好

如果能提高糧食自給率 --> 糧食供應自主 -(1)-> 糧食價格波動小 -(2)-> 好

但是這裡 (1) 跟 (2) 兩個推論都有很大的問題:

(1)

一般來說,一個系統規模越大就越穩定,出現變動也比較會是漸變而不是劇變。系統規模小則反之。而所謂 "糧食供應自主",其實不就是 "糧食依賴自產" ?小小的台灣,如果對糧食自產的依存度高,也不需要等 "全球" 爆發糧食危機了,只要本地糧食生產區出現天災,汙染等問題,豈不是要立刻造成糧食價格的劇變?

舉實際的例子,大家應該記得像青蔥這類自產為主的農產品,去年八八風災過後價格暴漲的狀況。而台灣自產大蒜的價格波動也經常大到得要靠進口來平抑。蔥算漲了大不了忍一忍少吃或不吃。但糧食靠自產,一但供應出問題要怎麼救?

當然,有進口有自產,在價格與品質上有更多選擇絕對不是壞事,但是說增加糧食自產率就可以穩定糧食價格,渡過糧食危機,這就太過簡化,太過一廂情願了。

(2)

價格波動小就是好事嗎?乍聽之下好像是好事啊。但是,如果是 "穩定的高價" 呢??

其實台灣糧食自產最大的障礙就在這裡--不管進口糧食怎麼漲都還是比自產便宜。以所謂一袋麵粉狂漲一百元為例,大約是百分之二十的漲幅。而之前看過農民的估計,台灣自己生產小麥的成本卻是進口的一倍以上,也就是說麵粉進口轉自產將會帶來超過百分之百的漲幅!!
[中略]

增加選擇而非取代

原為工程背景出身的施明煌,投入學習障礙者的喜願麵包坊工作,2007年石油危機、原物料爆漲,讓他意識到依賴進口的危險;施明煌說,台灣過去二期稻作後其實會間作小麥,因此在2008年與農友合作契作小麥,至今台中、台南、宜蘭、苗栗等地都有農友契作。

施明煌和農友一開始只能種出2噸小麥,今年可望產出30噸。施明煌推廣契作小麥不做單點發展,他架設小麥生產履歷網站讓生產過程透明,「我希望遍地開花」;履歷網站除讓消費者知道生產進度,也讓農友相互學習。

施明煌透露,台灣有不錯的小麥種子,但他找農改場合作時,卻遭公部門拒絕,顯示公部門對此意識仍然不足。施明煌坦言,台灣小麥不可能「取代」進口小麥,但台灣必須「加入」以創造選擇。

青芽兒主編舒詩偉指出,美國不只利用糧援,更進一步透過基改控制糧食。以孟山都公司為例,透過貿易談判掌握種子的智慧財產權,農民必須跟孟山都買種子,但這些種子無法再生、農民每年都要新買種子,而且只能搭配孟山都的除草劑。
我很贊成施明煌說的,增加選擇而非替代。相對的舒詩偉的話就很有問題。如果種子只准跟孟山都買,前面施明煌說她有不錯的小麥種子是哪來的?台灣農業改良那麼多年育種出來的各種作物種子是哪來的?其實只是孟山都經過基改的種子要跟孟山都買,然後要用對應的肥料與除草劑。你不高興,不要用他家的種子就好。相對的,如果孟山都它整個農業生產鏈上下一手抓,但是農民(在明明就有其他種子可選的狀況下)還是願意跟他打交道,豈不證明孟山都的種子在農民眼中真的有某些優勢?而要與之競爭,與其妖魔化其基改技術,自己拿出更好的種子(無論基改與否);更好的肥料與除蟲除草技術(包括更有效,更便宜以及更少環境衝擊)。反之若是不把優勢做出來,那國產糧食不就等於是強迫納稅人去補貼那些又貴又難吃又不健康又不環保的本土農業?
跨國集團控制可能產出不健康的產品,當台灣不改變「種價格高的以進行貿易」,當進口糧食比自產更便宜、依賴度加升,能源危機爆發時,連鎖產業就受影響。
這一段是整篇最傻眼的胡說八道句子。每一句本身邏輯都有問題,連在一起的邏輯也不通,完全是失敗中的失敗。

首先,跨國集團控制可能產出不健康的產品,對,但是,台灣產品保證沒問題?本地個體自產就不可能產出不健康的產品嗎?這簡直是愛歹玩愛到腦殘。

然後,"種價格高的以進行貿易" 不好,那怎麼好呢?"種沒價值的東西自己吃"?自己種自己吃,不跟國外做生意,這不就是貿易壁壘,保護主義嗎?不要忘了沒有東西賣出去就沒有本錢買東西進來。台灣有這種本錢切斷一切進出口?不要鬧了,今日連電子產品的小小電容器台灣都做不好,玩鎖國是找死嗎?

接下來,又扯到 "能源" 危機?的確前幾年石油價格飆漲,大家開始把注意力轉向生質能的時候,大量的農地被用於生產生質燃料而造成糧食價格的波動。不過上面的論述方式也太跳 tune 了一點。更重要的是,當能源危機發生,台灣基本上不可能自免於其外。就算當能源危機發生時台灣有高比例的本土糧食產業,還是必然會面對 "生質燃料或糧食" 的抉擇。

然後,產品健不健康,跟糧食進口依存度,還有能源危機到底要怎麼產生因果關係啊?_?

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發起人李寶蓮指出,在能源危機、環保意識提升下,大規模農業將面對挑戰。大型農場的單一作物需靠大機具與化肥耕種,這些都很耗能,做磷肥的磷礦預計在世紀末就會消耗殆盡,對環境友善的小農反而可延續多元價值與維持糧食穩定。
之所有用大型機具,其實就是單位人力/單位時間所能更重的面積遠大於小型的人力密集型同業。簡單的說,你小農耕種比較不耗能,並不是因為你效率高,而是因為你本來就小。如果要用小農耕種的模式達到大規模農業的產量,耗能必將更多。至於說有機肥,其實大規模農業也有使用的,而現在發現大規模生產有機肥(糞肥)的過程裡面對環境也有很大的傷害。要擴展小農耕作到能生產大規模農業的產量,需要的有機肥不會比較少,對環境的影響也不會是可以忽略的。

觀念轉變才能自主

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透露,台灣糧食自給率表面上是31%、穀類較危險,實則不然!除了主食中的小麥是絕對依賴之外,玉米自給率低,萬一能源危機來襲,飼料玉米無法進口,養豬業也會受到衝擊。

「生產端與消費端要連結,才可能逐步達到糧食自主。」蔡培慧表示,農政單位必須正視糧食危機,不應不斷發展工業、迫使農田休耕。此外,應發展產銷履歷讓消費者有所選擇。當政策能友善農業、配合小農透過教育告知消費端生產端的理念與作為,消費者轉變觀念支持,才有糧食自主的可能。

我贊成資訊透明,讓消費者有所選擇。但是我依舊不認為小農產業發產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達成糧食自主,而是應該以品質搶佔高端市場(其實以台灣土地狹小,技術密集的特色,幾乎任何產業都應該以高端精緻化為出路)。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剪報] 立報:本土語言課 獨漏新住民母語

立報:本土語言課 獨漏新住民母語

評:

其實這是假議題。所謂 "本土語言教育" 旨意從來就不是母語教育,而是恰恰相反的語言霸權,文化殖民(逆殖民?)思想。"想住我地,就得說我話",這跟美國人要印,拉,亞裔移民學好他媽的英文再想當美國人;中國人質問回民與藏人連普通話都說不好還爭甚麼權益,還有國民匪黨在小學生身上掛我不說方言的紙板根本就是一個嘴臉。

原文:

2010-02-22 22:39:12

記者∕作者:陳威任

【記者陳威任採訪報導】新移民子女目前已占台灣新生人口12分之1,但是目前各國中小每週1節的「本土語言課程」,卻因為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定「本土語言」範圍僅授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語,其他新住民母語目前則無法開課,僅能利用課餘時間,透過社團活動方式進行指導。

無法開課沒鐘點費

台灣新移民人數越來越多,新移民子女的母語學習也逐漸受到關注,但因課綱、師資規定,只能教授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語,包括中國大陸各地方言、越語、泰語、馬來語等新移民所使用語言,都無法開課。

此外,由於目前本土語言課程師資認證僅限於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語,獲認證師資授課依法可領取鐘點費,其餘語言師資可能無法領取授課鐘點費。

雖然教育部長吳清基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活動中,呼籲各界不要否定新移民母語的價值,但是對於日漸增多的新移民家庭而言,新移民子女無法在本土語言課程中學習自己的母語,反而要去學習其他語言,除了加速母語能力的流失外,儼然也成為一種文化歧視。

[中略]

納入課綱仍須討論

教育部國教司司長楊昌裕表示,針對新住民母語納入九年一貫本土語言課程,目前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將針對先進國家作法以及實際成效進行評估,再討論是否納入課綱。

楊昌裕說,今年教育部在「新移民子女教育改進方案」中,增加了母語傳承的項目,未來將加強培育多元文化種子老師、補助縣市可以去編印和購買多元文化教材、鼓勵學校實施補教華語教學等各種措施。

此外針對學習母語的部分,楊昌裕說,教育部也提供預算,鼓勵各縣市的社團及學校辦理外籍配偶母語傳承課程,目前已經完成核定,將利用課餘時間舉辦課程及研習營,讓外籍配偶的子女可以學習父母的母語,成為另外一種語言資產,提升國家競爭力。

在新住民母語還未納入本土語言課程前,目前僅能藉由少數學校及社團組織的投入,除了缺少經費外,社會的不重視也令人感到灰心。

桃園縣平鎮市忠貞國小,是全國第一個成立的新移民學習中心,中心總幹事、忠貞國小校長黃辛材表示,目前本土語言課程還不包括越語、泰語等新移民母語,學校是透過新移民學習中心開設越南語課程,提供小朋友及其他民眾學習。

母語學習不能等

黃辛材說,如果能夠在本土語言課程中開設新移民語言課程,除了具有宣示意義外,也有助於新移民母語的傳承。他認為,如果有好的提案和計畫,教育部應該要支持學校開課。

「母語學習是不能等的,其實只有特定地區學校有需要同時也有師資資源可以協助,是可以做很多嘗試的。」黃辛材說,其實很多外籍配偶過去在母國都有大專學歷,甚至當過老師,都可以成為越南語的師資。

[中略]

避免資源浪費

[台北縣教育局科長]李明芳表示,要將新移民母語納入本土語言課程並不容易,首先包括教材的核定以及師資的認證培育都是問題。此外,納入多少國家新移民的語言,就必須要有相對應的師資及教材,很有可能分散了教育資源。

李明芳認為,目前教育部是仿效其他先進國家,以申請補助的方式,藉由學校及社團來從事母語教學,她認為在教育部還沒有完成教材核定及師資培育前,這樣的作法比較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李明芳也表示,比起納入語言,目前更應該做的是將多元文化的觀念納入課綱,透過課程教學,讓小朋友學習尊重多元文化及語言。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轉錄] 【明報專訊】請中央糾正對劉曉波的違法錯判

http://news.boxun.com/forum/201002/boxun2010/115448.shtml

劉曉波一案,國內外關注。讀一審判決書,在事實和說理兩方面,都感到不能令人信服。這樣判決,我們深感震驚。

我們這些人,大都在黨內 生活工作了六七十年,經歷過反胡風、反右派、反右傾等政治運動,切身體會到以言治罪對我黨的事業和形象的巨大損害。現在,北京第一中級法院又以司法的名義 損害我黨改革開放的事業和形象,我們不能不聞不問。

劉曉波的頭條罪狀是對黨和政府「不滿」。問題在於,人民既有責任監督政府,也就有 權利表達不滿。再好的制度也有其改善空間。有不滿,才有進步。執政者應該善聞批評之聲,尊重不平之鳴,把各種不滿化為動力,才能改善工作,獲得民心。怎 能以「不滿」治罪呢?如此激化矛盾,殘酷鬥爭,把有不同意見的人當成敵人,哪裏會有社會和諧?怎能有社會進步!

法院判決把「建立中 華聯邦共和國」列為劉曉波的第二條罪狀。可是,我們並未忘記,建立聯邦共和國曾經是我黨的重要主張,載入黨的二大和七大文獻,怎劉曉波一重複就成了罪 行?國體政體關係重大,惟其如此,更應比較各種學說,廣開言路,詳論得失。沒有這種胸襟,「一國兩制」從何而來?退一步說,劉曉波的主張即使完全錯誤,又 與罪何干?憲法保護言論自由,難道只保護所謂的正確言論嗎?

我們理解「穩定」的重要性,但也深信,依靠封鎖或鎮壓得不到真正的穩定。 群體性事件之所以此起彼伏,正是因為執政者不能在民主和法治的基礎上與弱勢群體交流溝通,化解糾紛。這種制度性的社會不公,導致兩極分化,腐化叢生,這才 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相信中央領導對此有深入的體察和深刻的認識。

劉曉波一案,隱含值得警惕的動向。我們黨是否背棄了遵守憲法的 承諾?是否背離了「依法治國」的國策?司法改革是否倒退?政治體制改革是否停滯?人權狀況是否惡化?事關重大,我們建議中央採取實際步驟,為全國人民樹立 遵守憲法的榜樣,敦促北京一中院撤消劉案一審判決,要求他們改正錯誤,並以此例為戒,帶領全黨順應時代潮流,將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李 銳(94歲)李普(90歲)杜瑞芝(89歲)

馮蘭瑞(89歲)吳象(88歲)彭迪(88歲)

何方(88歲) 杜導正(87歲)鍾沛璋(87歲)

袁鷹(87歲)紀希晨(87歲)張思之江平杜光

戴煌 姚力文 邵燕祥 李冰 封郭道 暉顧驤

2010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