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496544/IssueID/20100508
在「雙英辯論」中,蔡英文主席曾經詰問馬總統,政府口口聲聲台灣面對了中國9%的關稅率,事實上依照世貿組織統計,中國整體實際的關稅率只有1.95%,顯示政府是在「恐嚇」人民,誇大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效益來獲取支持。馬總統簡單地以石化、機械、汽車零組件等產業面對了5~15%的關稅率回應,並未對蔡主席所說的這項數據做出回應,這在許多細心的觀眾心中留下了不小的問號。
審慎回應關稅問題
台灣面對中國的關稅率到底是9%或2%,其實真的「差很大」,會影響到簽署ECFA的急迫性。如此重大的背景資訊真相如何,政府應該審慎回應,不宜隨著辯論結束就不以理會,任由反對人士到處渲染。其實,民眾對政府的疑慮和不信任,經常就是在這些藏著魔鬼的細節中一點一滴地累積!
事實上,依照世貿組織網站公布的資料,中國大陸在2008年的簡單平均關稅率的確是9.6%;前一年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率是4.5%。兩者的差異在於:簡單平均是直接將所有海關產品的關稅率平均而來;貿易加權則是以每一種海關產品進口值的比重作為權數,將關稅率加權平均而得。一般而言,關稅率低的產品進口比重較高,所以加權平均後的平均關稅率會低於簡單平均關稅率。以大陸而言,變成只有簡單平均的一半左右。
對ECFA質疑的人士常常提出另一種平均關稅率,他們直接將大陸海關實際收到的關稅收入(扣除出口退稅)除以總進口金額,認為廠商實際負擔的應該是這個關稅率。其實,這個概念不適用於台灣的出口,因為中國已經和許多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許多國家對大陸的出口已經適用「零關稅」或「減讓的關稅」,加上許多被課徵高關稅的產品進不去中國,造成進口少(或無)而關稅收入亦少的現象,這些原因造成這種「實質平均關稅率」不宜當成台灣整體面對的大陸關稅率!
出口退稅條件不同
若以2007年台灣對大陸的出口742億美元(陸委會估計)為基礎,財政部估計台灣對大陸出口交付的關稅額1047億元(32.22億美元)來計算,則該年台灣廠商對大陸交付的整體實際關稅率為4.3%,接近於世貿組織統計的中國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率4.5%。然而,必然有部分台灣產品因為大陸的高關稅而被擋在門外,無法出口來繳納關稅,因此台灣面對的大陸關稅阻礙可以說是在4.3%和9.6%之間。許多行業的毛利潤率只有區區幾個百分點,多交4%或9%的關稅率之後還有競爭力似乎不太可能!
質疑者喜歡提出一種論點,說大陸實際上有「出口退稅」,所以台商實際交付的只有幾百億元關稅。這種說法很奇怪,因拿到出口退稅的是已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和目前在台灣生產再對大陸出口的廠商是兩回事;除非它們完全重疊,否則不同的廠商如何「抵銷」?就算完全重疊,台灣廠面對的高關稅,不會因為大陸廠有退稅就對台灣的設廠沒有影響,台商早晚會撤除在台灣的投資後轉往別處!
台灣到底面對大陸多高的關稅,必須要清清楚楚;台灣的確面對高關稅貿易障礙,ECFA當然無法逃避!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